Crash



文章轉載自…
http://movie.kingnet.com.tw/


Crash】談論生活在洛杉磯這個充滿歧視、敵意、猜疑、暴力和不公平的地方,有色人種在生活上的必須面對種種掙扎與恐慌,劇本真實且衝擊震撼。導演海吉斯說:「金球獎影帝唐其鐸是第一 個點頭答應的主要演員,我們寄劇本給他,後來知道他有興趣接拍這部片子,但是不知道他會怎麼說,我問他:『你覺得怎麼樣?』,他說:『劇本我很喜歡,我什麼角色都願意演,只要你隨便選一個角色我就演了,只要能參與演出,我就心滿意足了』」

為 幫助導演完成這個好劇本,唐其鐸不僅參予演出,還出資、擔任製片人,而珊卓布拉克、布蘭登費雪、麥特狄倫等好萊塢一線紅星也都衝著好劇本,酬勞角色也都不 計較了;而其他大牌黑人演員還包括「不可能的任務2」女主角台譚蒂紐頓、「哈特戰爭」泰倫斯霍華德等人。當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時,美國黑人名嘴歐普拉一再 主動推薦這是今年必看電影,名人號召及口碑效應令電影叫好叫座。颶風過後,在「種族議題」的推波助瀾下,一般預料【Crash】將是明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大熱門。

Crash】以類似【天人交戰】和【黑色追緝令】的敘事風格,串連起一群不相干的人,讓同時發生的許多事,錯綜複雜地交集在一起,因為時空的交錯,激發了這些人的生命力,存在已久的憤怒和種族歧視,在今日的洛杉磯這個大融爐裡一觸即發。

Crash衝擊效應】的誕生…

對編劇海吉斯和莫瑞斯可而言,決定直接探討種族關係,成了劇本的著力點關鍵,莫瑞斯可說:“我們早就選擇了以種族為主題,如果不直接切入的話,那就不算是在探討了,只是在旁敲側擊,這樣做就沒什麼意義了,所以我們決定要直接加以探討。”

此 外,海吉斯和莫瑞斯可在編寫劇本的時候,可以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反正不太可能有任何片廠或製作人會想拍攝這種電影,莫瑞斯可的解釋是:“我們心想:‘寫就 寫吧,即使沒人要拍這種片子也無所謂。’許多人都給我們很好的建議,我們只是一直在挖掘事實的真相,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們知道不會有什麼好評語。我們在捫 心自問的時候,答案永遠都是一樣的:‘只要是事實,只要真有其事,只要是對的,只要有助於故事的發展,我們就做得到;如果做不到,那就是真的做不到了。’ 於是我們有很大的自由空間,可以發自靈魂來寫作,心裡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和兩位編劇的期望恰巧相反,演員和製片公司的主管們,對這個黑暗、破碎的故事反應非常熱烈。唐其鐸說:“我覺得這部劇本在感覺上,好像是真有其人在真實的情況下說出真正的事,這點非常吸引我,既不是在辯論也不是在研究種族問題,我們不是在下什麼結論,也不是在訓誡什麼,希望觀眾能看得很入迷,彷彿去了一趟旅行,而且是樂在其中。”

霍華德說:“提到陳腔濫調和種族歧視的時候,我們都會儘量避而不談,像卡麥隆一樣,你大可以想盡辦法融入環境中,可惜還是永遠無法融入…一個人被剝光了之後,就只剩下人性而已,有時候就連這份人性也要去爭取,因為我們妥協了太多。我覺得這是本片在探討的主題。”

這 部電影的內容充滿了多重文化的衝突,以及各種悲喜劇的後果,對生長在安大略省的海吉斯而言, 他從小就在多倫多和底特律之間長大,他可以藉這個機會,呈現自己鍾愛的國家黑暗的一面。唐其鐸開玩笑說:“居然是個加拿大人來描述美國的故事,但是就許多 方面而言,我認為理應由外人來描述洛杉磯這個城市,以及驅動這座城市的人際關係,這樣的觀點比較珍貴,也比較精確,不摻雜個人的情緒問題。這是我的看 法。”

洛杉磯-讓每個人撞擊在一起的地方!

首 先,我們得知的是不管每個人是從哪兒來的,他們都居住在洛杉磯,在洛杉磯上班。對海吉斯和莫瑞斯可而言,洛杉磯成了故事裡的一大核心,和紐約、芝加哥或其 他大都市一樣,都住著各色的人種,不過居民活動和生活的方式卻有明顯的差異。莫瑞斯可說:“在紐約,不管是走在街上,走進熟食 店,走進電梯裡,或者是上下樓梯,甚至是過街,都會遇到各個不同種族的人,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要和其他的紐約客共同生活;在洛杉磯,你只要坐上車,開車 去上班,開車回家,多半都不必花什麼時間和別人相處,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坐在舒適 的車子裡,到處都看得到附有得來速的餐館、藥房、酒品販賣店和超級市場,那些一輩子都住在洛杉磯的人,都是透過玻璃和金屬在看著這個寂寞的世界,每個人都 對外封閉,頭戴著耳機,自顧自地講行動電話,開車往返各處,完全不必去管別人在做什麼。所有的現代都市都是大融爐,種族歧視和外來種族掙扎的情況時有所 聞,只不過在洛杉磯是隨處可見,而我們卻是避之惟恐不及。”

艾斯波席 托說:“我是從紐約市來的,那裡真的是一個繁忙的大都市,去那裡的人通常都有目的。我在紐約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可是我要跟別人交談,當著他們的面說 話,在計程車上、火車上、街上,和周遭的人對話。在洛杉磯,我發現自己可以兩天不跟任何人說話,在這裡可以與世隔絕,而且很孤單。”

曾經住過紐約和洛杉磯的狄倫也同意:“洛杉磯的地幅廣闊,每個人都坐在自己的車子裡通勤,我在和員警一起巡邏過幾次之後,才發現他們經常比任何人更疏離,躲在自己的車子裡來來去去,用無線電通聯,從來就不確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本 片的美術設計勞倫斯班奈特說:“洛杉磯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要角,這裡是龍蛇混雜,各色的人種都有,超乎你的想像之外。這裡有墨西哥以外最大的墨西哥城市, 韓國以外最大的韓國城市,泰國以外最大的泰國城市…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我從來沒想過沿途的景色可以迅速地改變,也想像不到各種人事物可以這麼形形色色。”誠如唐其鐸所說的:“在洛杉磯,白人可能很快就變成少數民族了,這裡的人口結構非常特別,不過這個故事也可能發生在別的地方。”


電影官方網站…
http://www.crashfilm.com/

基隆‧燈具



嚴格地說,我並不算是一個基隆人。

雖然出生在距離海邊不遠的鎮上,一直到十一歲才搬家到距離基隆市區仍有一段距離的基隆河堤邊。基隆河卻意外地不經過基隆市區,在我家附近便轉向朝了台北, 走向更遠的大海。很巧的,我也是如此。我喜歡海,也害怕海。只敢在沙灘邊踩踩腳印踢踢水,從不曾放心地讓身體在水裡漂著,我害怕,直到現在都害怕。然而對 於海邊的基隆是有感情的,縱使我也會抱怨它的交通,嫌惡整體市容,不削從中穿梭往來的人群,但卻總對它抱著一絲的期待,就像是再夜裡俯望著港口船隻的感 動,發自內心的喜愛這座略顯純樸的海岸城市,下著雨,令人難忘。

基隆,一座深藏著故事的海岸城市。譬如關於記載於書本傳記中傳統神話典故,或是廣為流傳於民間習俗中的信念,甚至關於歷史紛爭與團結的近代故事,這些零零 種種轉化形成民俗祭典,演變成為這座城市的人們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形式,表現在城市裡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橋樑,每一個村落,每一段屬於基隆的語言文化。

當這座城市慢慢地甦醒了,意識到自身與其它城市間的差異,意識到自我蘊含著豐富文化資產,開始在城市的面容上稍許改變,興建了大樓,整建了交通要道週邊, 重新規劃人行觀光與海上旅遊動線,連結近郊海岸邊的整體發展,同樣期待文化創意帶動觀光產業能換取更多的城市目光與經貿價值,在這樣的時空背景底下,其實 相當需要一群富有經驗且洞察敏銳的建築或都市設計團隊,翻土重現並連結這座城市新舊之間微妙的關係。

當然,我無法成就如此之事業,卻仍抱持次一信念期盼這座城市的發展。而關於處理街道上的「光」的問題,則可就此一試。我喜歡探討光線對於人們所產生的影 響,或者可以用另一個說法是「光對於生命體」的作用,這令人聯想到光線轉化賦予有機體固定的養分,刺激葉綠素,活化蛋白質。同時光線也給予生命體刺激、引 導與吸引,除了生理反應,更為微妙的是存在於內心對於光線的心理延續,例如感覺溫暖、產生安全感、獲得趣味喜悅甚至象徵神聖與力量。

我更關心光現在現在的生活裡所產生的變化,例如光線的明滅對人所產生的心理變化。或是因為人造光線我們失去了滿天星空,忽略了月光下的影子。不過也藉由光線展現繽紛的生機,一種只存在於都市裡的悠閒與浪漫。

對於基隆而言,我見過印象最深刻最美的光線是在幽暗海面上的微光,那青藍色的微光來自於夜間捕撈垂釣的小船週邊,因為黑暗,分外光明,自稍淺的海面下透出,均勻地暈染周圍的海面點點的微光,隨波盪漾!

而關於這座城市的廣為人知的故事與印象,每年一度的普渡祭典伴隨著熱鬧的節慶活動,街道上四處可見長串的紅燈籠,一種由光線所成就的熱鬧氣氛,象徵著平安 與祈福的典型樣式同樣深值人心,這裡的孩子們在大紅燈龍的庇祐下平安長大,對於這座城市有著說不出的眷戀感情。

因此當我開始以型態來詮釋這座城市的燈光時,我將燈光化做魚漂,魚漂是對於生存的寄託,訴說著海港人討海維生的波動起伏,盪漾! 並且直覺地運用燈籠為人熟悉的型態,兩者相互影射成形,若似若非,言語著情感,是為提醒著關於這座城市特有的故事,一段關於海洋與神話的未來儀式。燈具的 主體由11片耐熱的圓形玻璃片構成燈罩,依時節所需切換橙黃色或紅色照明主燈光,是傳統燈籠造形的現代化樣式;燈罩加裝波浪形玻璃片具有遮雨防水之效用, 也藉以呈現這做城市令人難忘的潮濕氣候;主體的上下錐狀壓克力柱投射出藍色裝飾燈光,隱含著個人對於海面微光的深刻印象;而整體燈具由三支聳立且夾角 120度的方形住狀體支撐,採表面拋光處理的不銹鋼材質,以便於燈具維護拆換或加裝指標看板時的機能用途。

這件作品在我離開學校整整一年後成型。似乎比較起先前的我沒什麼進步,也在許多人熱心的協助下完成。是一件意外且普通的產物。
在我一年中幾次反省自我的創作意念時,我希望它是以往習性的殘留物,殘留,但必須進化。
或許你會充滿疑問地在我完整地陳述設計想法後,為何如此一說。
因為我希望自己對於設計的信念漸漸成形…

暫時,難以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