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設計的一般般

第一眼看起來很一般,這是我第一次看到 X2 官方發布的媒體照片後的第一感覺。還是有點懷疑不確定,所以稍微翻找了更多的照片,不管是在光線充足、環境優美的動態照片,還是在光線講究、精心安排的、沒有背景干擾的室內場景。多個角度反覆看來看去,怎麼都還是讓我覺得這車的設計整體都看起來實在一般,似乎沒有亮點且缺乏新意,為什麼會這樣捏? 實車也是這樣嗎? 尷尬了怎辦,說太直接要罪同事了,希望他別看到這篇文章,不然遠在慕尼黑透過 google 翻譯看更是誤會深了…

為什麼它看起來很一般? 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自己不覺得嗎? 行業內的設計師看著一般,那消費大眾看著也會覺得一般嗎? 想要了解這兩者之間的觀點落差,有個相對客觀並且科學的方式可以作作試驗: 我們將上面這張照片分別給專業汽車設計師和一般大眾消費者,請他們配戴能夠偵測眼球運動的"眼動儀"觀看照片,並且對於印象深刻的設計部位在圖面上指出來。眼動儀便會偵測到觀看者的視覺對焦後專注在畫面中停留時間長短,且將它以顏色來呈現形成的區域,由黃色到橙色和紅色分別呈現出視覺焦聚停留時間由短到長的區域分布,顯示如下圖。這"科學"方法最直接,比起讓觀者陳述來得更真實。

可以看見,一般大眾在視覺熱點大多集中在前燈、雙腎格柵、車標、前保氣壩造型、牌照、後照鏡、輪子和車尾翼子鈑上的特徵包括門把手這些造型特徵上,除了車頭,車側顯得較為分散。而設計師的視覺熱點,除了一樣在車頭雙腎格柵、車標、前保氣壩造型的部位之外,還有範圍較大的車側肩部和車尾翼子鈑。兩者明顯的差異在於後視鏡、輪圈和牌照這些設計上面。

這是一個比較粗淺的小試驗,但有深化研究的潛力,且視覺化了設計師與消費大眾對於汽車外觀設計關注區域的差異。對於一般大眾而言,觀察一部車的設計有所特色時,首先會非常直覺直接的尋找”特徵”部位,明顯有”圖形”特色的部位,例如前燈、雙腎格柵和前保氣壩造型這些容易區別出差異的地方。然後是尋找出有”升級潛力”的部位,因此會更多聚焦在輪圈、後照鏡,並且在前保氣壩造型這樣的部位。這就是大眾所謂的"設計"。

而設計師因為受過訓練,知道要先看大再看小,要先掌握整體再專注細節,因此除了直覺地在這些”圖形”、”特徵”部位觀察之前,會先在車身整體部位反覆觀察,看看整車輪廓,先忽略部件圖形,看看全車造型,試圖尋找出車身上有特色的”設計主題”。而這所謂的主題通常都是出現在車側肩部的位置,因此在此區域成為視覺熱點。反而對那些後照鏡、輪圈這些地方不是很在意,這點一般大眾就吃驚納悶了: “設計師不看這些設計嗎?" 不是不看,而是因為這些部件對設計師來說,通常都是附屬件,不關乎整體造型或主題,換句話直白地說,不是在評價設計時首要關注的重點,它們不影響整體設計的優劣。那麼影響設計優劣的重點是什麼呢? 就在下圖,是設計主題的新穎度,以及車款在主題呈現時的立體表現和實際執行是否成功。

什麼是設計師在意的"設計主題(Design Main Theme)" ?

透過上面這張畫得非常棒的設計草圖,可以知道在設計師眼中的車身上,有非常漂亮的、苦心經營的光影圖形設計。對於設計師來說,這就是他想讓人讀到的 first read,就是設計師口中的"設計主題",也是他在構思這輛車的設計初始時的”概念”。這個主題不是普遍認知裡所謂的設計命題。這邊的主題(theme)指的是 geometry design ”gesture”,就是那個不論是透過特徵線還是反射出光影所呈現的”圖形主題”。譬如這部X2車款的設計主題就是設計師在草圖上繪出穿梭在車身上的Z字形光影。

如果沒有展示這些草圖並特別說明解釋,在絕大多數的觀者的眼中是看不見這些光影的。因為在大眾對於汽車車身的光影認知裡,那就是質感很棒的烤漆所產生的自然反光,"這些光影不就是高亮的烤漆反射環境所形成的隨機樣貌嗎?" “這些光影就是讓人判斷他是高光還是啞光的烤漆不是嗎?" “上面的形狀? 咦,你不說我還沒發現他是有形狀的,特別是如果只看照片的話,幾乎沒看見! "

是的,這也是為什麼設計師會覺得這車在照片上看起來一般般的第一個原因: 實車照片上沒有很好的展現覆有立體感和豐富光影的設計主題

知道這件事之後,是不是感覺比較能看懂看這些設計師的草圖了? 是的,上面這些讓人有點眼花撩亂草圖,其實就是設計師不斷反覆地嘗試和描繪車身上的主題造型,有時候一個主題還得畫出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它的立體型態樣貌或是光影變化。那設計師花這麼多時間反覆推敲的樣子就是車子最後呈現的樣子嗎? 這些光影能按照設計師描繪的樣貌出現在車身上嗎? 車身上的光影是能被設計出來的嗎? 不是自然反射出來的嗎?

隨著年資的增長,設計技能的增加,設計師從一開始描繪車身上的特徵線、立體型態,一直到後來追求車身上細微變化的光影控制。在資深汽車設計師眼中充滿了對於車身光影的觀察、調整和琢磨,而這些追求都反映在他們一開始的草圖和後面的效果圖之中,甚至多少都呈現了一種從外人看來近乎走火入魔的忘我境界。上面這些草圖,如果不說設計師畫的是X2,從圖面上能分辨出來它畫的是多大多小的車款? 什麼樣的車型類別? 還是什麼品牌的車款呢? 這麼多的造型麼多的主題,是不是乍一看之下這些小圖之間好像沒有多大區別? 怎麼說哪個小圖就更好,哪個就不好呢?

我認為這時候的設計師因為追求造型而忘記了其他影響車款的基本要素了。譬如最重要的”比例”要素對車款設計的影響,什麼樣的主題適合在小型SUV上發揮?怎樣讓小車款看起來不小? 什麼樣的主題讓車款看起來靈動又優雅,還得讓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 當這些造型主題隨著工業化生產的限制條件進入設計過程時,有多少還能在最後的量產版本上被他人觀察到呢? 回想一下文章一開始提到的視覺熱點,除了設計師們,大多的觀者對於所謂車身上的主題設計幾乎感知不到。而那些容易被消費大眾感知到的車燈設計、前臉設計、圖形設計,在設計師的草圖中卻沒有讓人看見對其所呈現的深刻描繪和探究。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這車款的設計第一眼看起來很一般? 或許原因就是出在設計苦心經營的車身主題,在實際的量產車上並不明顯,或說是在廣泛流傳於網上的照片上根本看不出來,讓然覺得車身的立體感顯然不足。二維的圖片本來就是傳遞圖形信息會稍優先於立體信息,大家先看到的不是立體,而是顯著的圖形設計。而且這個主題似乎是為了呼應2系(G42)而設計的,這樣的安排是想要讓車款有統一的家族語言嗎?還是想說這樣的主題不管是低扁的coupe車型或是SUV車型都能用來優化車型比例?

設計主題一開始或許是關於整部車款的整體設計呈現或是產品命題,不過因為汽車開發越來越複雜,所謂設計專業逐漸細分,幾十年的發展至今,車身上創新的造型設計演變成汽車設計師的一個首位追求,因為老師、總監上來就問: what’s your first read? What’s the main theme? 以此用來尋找新車產品的造型展現。彷彿如果沒有了這個造個造型主題,整部車毫無設計可言。然而設計師們,我們是否認真思考過為什麼我們一說汽車設計就只談造型主題? 追求這些所謂的主題創新? 別人看不懂的主題? 甚至已經跟整車設計未必有直接關聯的造型主題呢? 我們深入探究的同時也得經常反思它的意義。

直接影響觀感的車頭"圖形設計(Graphic Design)"

既然看不到立體感呈現車身主題,那麼前臉的圖形設計呢? 這也是大多消費大眾和設計師都關注的設計,這款車設計得怎樣呢?

在網上大多看到的都是這個藍色的車款帶上M標的M Sport Package (MSP) 版本,而基本款(AG) 版本反而見的不多。如果我們比較兩個不同版本的車頭圖形設計,令人驚訝的是這兩版本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別的差異。撇開差異不大的前燈,黑框的格柵吃進了連接到下方進氣口的黑色開口之中,發光的雙腎因為缺了中間的豎向連接,看起來已經不像是雙腎,不如AG版本銀色邊框將其圖形分離那樣的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是BMW車款。

再對比下方前保氣壩設計,不得不說AG版本顯得更加立體且圖形有變化而豐富動感,雖然有點通俗但這樣的機翼造型也是一種空氣力學型態的展現。而MSP版本似乎讓我看見了X5M/X6 M 車型的複製貼上? 身為一個設計師,我實在不認為需要這樣套娃,家族語言已經在諸多具有識別性的設計元素上讓消費者產生鏈結了,不需要無限套娃。反而降低了高階性能車款的獨特性,想想買X6M的車主看到這降規的版本,他開心嗎? 不產生嘲諷心理嗎? 這實在值得咱們設計師、設計主管們用換位思考好好想想。

也是因此,為什麼設計師會覺得這車在照片上看起來一般般的第二個原因: 這個經常出現在各大汽車媒體上的主要宣傳車款,其最大程度受到關注重點的車頭設計只是套娃,實在毫無新意可言。設計執行也不算成功。

好吧,說完不OK的地方,還是點說點好話,不然友誼的小船不容易上岸…
X2 車尾的設計其實是很有特色的,也是由原來初代的標準Subcompact SUV車型,轉向了比較有特色的溜背 Coupe SUV (Crossover)的車身型態。後懸是不得已的加長了,由原本SUV的較緊湊、靈巧、都市機能的SUV身形,朝向流暢、延伸,更多BMW GT車型那種跨界豪華的車款印象調整,因為上一代X2 (F39)在消費者反饋中總是被說顯得廉價不夠高級。除了內飾設計材料運用和質感搭配,稍微加長的車身尺寸也對實車顯得加大些有些幫助。

然而對於尺寸較小的車型來說,外觀流線和車內後排頭部空間往往很難兼顧。X2在向後下墜的車頂到C柱上端的部位,顯然沒有設計師的草圖畫的那樣流暢,仔細看在後窗末端部位也是為了考慮後排乘客有好的乘坐頭部空間而產生了彎折,這彎折特徵在前後45度角都讓車頂先得不夠流暢,在外觀設計上有些妥協,車型設計的意圖打了點折扣。設計沒有對錯,但的確有意圖上的清晰與否和技巧優劣之分。

這個部位的處裡就沒有Peugeot 408 crossover來的機制巧妙。408 crossover 先是將DLO圖案輪廓的彎折處向前推,車頂的曲線延伸變成後窗上的三角尾翼特徵,如此一來不僅C柱的角度顯得更加傾斜有速度感,DLO更加拉長,而且在座艙輪廓線上弱化了明顯的彎折,不得不佩服Peugeot 設計師在優化缺點的設計手法上充滿巧思。我個人認為這兩部車同樣是前驅總佈置,Peugeot 的設計在處處都是更勝一籌,有更低的車高,更加伸展的座艙比例和室內空間,更流暢有速度感圖形設計,並且還有更加緊繃、硬朗、新穎的曲面設計,以及讓人過目不忘的設計主題。
完了…小船徹底翻了

呃… 在米蘭遊玩時,不小心遇到了BMW品牌展示館,有幸近距離體驗了新款X2的實車之後,必須說:實車比照片好看!實車比照片好看!實車比照片好看!車身比較柔和的立體感的確有更多的優雅高級感,不是那麼聒噪炸眼,而是一種穩健恣意的姿態矗立眼前,在那樣充滿歐式風情的空間裡感覺車與建築無比協調,一種安靜自信的吸引力令人難忘。呼~

感謝Jeco同學在 BMW重塑自我 BMW Vision Neue Klasse 這篇文章的留言發問關於X2看法,我基於自己有限的觀點盡可能客觀地評價,旨在提供行業同好交流知識和觀點,為資源貧瘠的台灣汽車設計圈做出點微薄貢獻。設計的旅程的確是一山又一山,設計師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專注和追求,在極力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時期會深入專研,目光如炬同時必然目光如聚這是理所當然,必須得深挖才能習得其中奧義。同時又得在遊歷每座山的期間不忘退一步用更宏觀的角度看看自己所專注的目標需不需要調整轉向,以不至於迷失徒勞之間。 What should designer focus on? 是造型主題、設計主題還是車型主題、產品主題甚至品牌主題? 希望你在這趟漫長的旅程中都能找到完美的平衡點。 

3 responses to “汽車設計的一般般

    • 恩,設計的真不錯。不過設計優秀,未必市場反應優秀,反之亦然。缺少品牌光環的產品,只有少數專業的人能看懂,這些人也未必為之消費。為何?

      產品賣得好不好,跟設計未必正相關。設計只是產品的一個環節一個部分,不是全部。設計不需要過度強調自己的重要性,自然就不會給人錯誤的投射,然後分不清關係。

發表留言